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7:48:24    次浏览
潘女士(化名)今年33岁,已婚。近5年来,潘女士因为“乏力、多汗、怕冷、胸闷、心悸、恶心、腹胀”四处看病,终不见好转。家庭经济因此每况愈下,而且心身疲惫,综合性医院医生建议到心身医学科就诊。潘女士平素性格内向,工作认真。6年前生产后,在月子期间与婆婆发生矛盾,生气,此后逐渐感到乏力、怕冷、恶心、食后上腹饱胀感,周身不适,有游走不定的烧灼感。稍微活动则胸闷、心悸。先后辗转于省内多家医院就诊,均无异常发现。患者常为疾病不能康复而紧张不安,并常抱怨医生“服务态度不好、医疗水平太差”。近2年来潘女士无法坚持工作,时间几乎都花在看病上。各科医生对她进行相应的医学评估和检查,发现患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,即使有一些躯体症状,但无法用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来解释她的症状。多名医生给她说“你的症状没问题”,并给她适当的解释与保证,但她解读为“医生推卸责任”。家属则认为“她是在装病”,而她则埋怨家里人不关心她。因病情迁延不愈,潘女士心身疲惫。潘女士的医学诊断为“躯体化障碍”。躯体化障碍患者有一种思维定势,担心或相信自己有各种躯体症状。这些症状多种多样、经常变化,呈慢性波动性病程。症状的实际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。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,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。多伴有社会、人际关系或家庭方面的问题。其发病原因是多因素的,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对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。潘女士经过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,情况有了很大好转。在心理治疗中,医生告诉她“我们理解你因为这些症状而感到难受”,并告诉她,这些症状“不是装病”。同时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对疾病看法中的误解,并让她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健康状态有个相对正确的评估。在适当时机,医生还与她一起讨论了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,同时对她的家人也进行了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。出院时,潘女士心理轻了,不舒服的症状也大为缓解。我从事精神科、心身医学科已22年了,我常常想起一句话,那就是美国e.l.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: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。这句铭言告诉我们医者,心理抚慰与药物治疗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是同等的重要。龙岩市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王东明